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法治频道>>法治>>正文
交通行为挎问每个人的文明素质
2016年03月09日 16时38分   忻州日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私家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之选。车辆的巨增,是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和交通安全隐患剧增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致使交通参与者人数急剧增加,也是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和交通安全隐患剧增的重要因素之一。虽此种种,但是,笔者认为交通安全隐患的剧增和交通压力的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交通参与者个人素质。

驾驶者体现1

酒后驾车:众所周知,酒后驾车属于违法行为,因为酒精对人脑会产生麻痹作用,致使驾驶人观察不清、颜色分辨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灵敏,且容易疲劳。若饮酒量过多,还会使大脑失去平衡和自控力,判断不准、操作失当,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如今,国家为了严厉打击酒驾行为,已将酒驾行为入刑立法,但我认为这只是立法体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驾驶人没有在道德上完备和自我完善,酒驾现象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要想彻底挖除这一顽疾,每位驾驶人必须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理念。

疲劳驾驶:驾驶车辆,是精神高度紧张的劳动。司机只有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才能准确的判断各种情况。如果过度疲劳,就会头昏脑胀,精力不集中,严重时还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对声音充耳不闻,很容易发生车祸。疲劳驾驶的危害从道理上讲与酒后驾驶十分相似,由于危害程度表面看来不如酒驾严重,往往容易被忽视。也可在道德层面上予以批判,但这些驾驶人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公共安全负责。

受刺激驾车:驾驶人在生活中因工作不顺心、失恋、与人发生口角、上级批评等因素受到刺激。受刺激的驾驶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粗暴、迁怒于心。情绪受压抑的驾驶人还会沮丧,萎靡不振,精神涣散,此时驾车很容易发生事故。这些都和个人的自我调节、个人素质的提高分不开。

打手机驾车:一项关于在汽车中使用电话而肇事的调查表明,驾驶人如果边打电话边驾车,肇事率将增加两倍。英国研究人员经测试发现,开车使用移动电话,人脑的反应速度比酒后驾车还要慢30%,驾车者对路况的反应也要慢半秒钟,因此,驾驶人切莫边打电话边驾车。《交通安全法》在这方面也有明确规定,但一些驾驶人总是视若无睹,拿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开玩笑,这也是个人素质不高的体现。

行人的体现

现在有些人已修炼到无视他人存在的地步,竟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无视交通信号、有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走、随意横穿马路、翻越隔离护栏、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穿越游走于机动车流之中,致使交通秩序混乱,机动车难以通行,甚至当着交警面作此行径,致交警为无物,更甚者交警劝阻不听,还满口不满,交警对其处罚时,满口恶言秽语,歇斯底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只说他人事,不说自己的责,胡搅蛮缠,胡说八道,甚至埋怨交警处理不公等,这些人的素质急需提高。

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

公民潜意识的漠视

公民的法制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法制意识仍然很淡薄,公民潜意识中对交通安全存在过多的侥幸心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足够的责任感,造成了心理上的漠视。近期,交管部门一直不间断的开展酒后驾驶集中整治行动,但是酒后驾驶行为仍然存在,公民没有将遵守交通法规形成惯性思维,对行为缺乏支配性。

“从众心理”大行其道

行人和非机动车违反信号灯存在很大的从众心理,更深层次则是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只是众多违法者之一,法不责众,自己不太可能遭到处罚。而现实执法中无法做到“违者必究”的短板困境,导致原本只是有些侥幸的心理,久而久之成长为具有适用“价值”的中国式马路“哲学”。

交通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

交通管理心理学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交通宣传教育方案,虽然交管部门开展了诸多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但显然在交通安全知识普及上存在漏洞,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据外国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是交通事故中死亡率最高的群体,而针对老年群体的宣教活动很少。

提高交通参与者交通文明素质的对策

转变观念

一直以来,我们对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方式多是告知型或填鸭式的,如行车走路要靠右侧通行、不能酒后驾车、驾乘两轮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等等,而对交通参与者为何要那样做、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如何提高遵章守法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启发性教育则运用得较少。一个人的守法意识,不仅体现在懂法上,更重要的是受其综合素质的影响,由懂法的前提养成守法的习惯,这就说明教育更注重启发性。所以,现代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在告知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启发式转变,宣传民警既要当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又要当思想意识的启迪者。

因人施教

交警部门应结合不同层次的交通参与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应地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粗浅掌握交通安全知识的群体,如企业员工、中小学生等,要着重安全知识的巩固性;对于一些自律性不强的专职司机,要着重强调司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等;对于知识分子型的交通参与者,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文明方面的教育,激发其文明参与交通的意识;对于一些普通的交通参与者,可以以“平安就是回家最近的路”“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等方面的主题。交警及教育职能部门无论在准备授课资料或是印制交通安全宣传资料等方面,都要考虑其对象的适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宣传成效。

加强管理

交警部门在交通文明体系构建中,应该起到督促、示范和教育作用,加强路面管理,做实事故预防工作。预防交通事故,首先要提高路面见警率,落实24小时联勤制度,重点路段、事故特控区要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把有限的警力尽量摆放到街头路面,对交通违法行为形成威慑。其次,要落实民警上岗职责,提高民警上路管事率,有违必纠,把事故预防工作做到位、做扎实,出实招、见实效。

以罚促教

对明知故犯的交通违法行为人,软性教育难对其起作用的情况下,就要敢下重点、善下重点,在执法时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罚促教,让其从受处罚中吸取教训。

媒体造势

在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刊播“文明交通,礼让出行”公益广告,通过开通微博和手机短信平台,向广大驾驶人发送“文明交通,礼让出行”的主题宣传信息,对道路交通出行进行安全提醒。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益宣传长效机制。采用多种宣传形式,正面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文明出行,同时开展“不文明交通行为”大曝光活动。对查处的超员、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逐案拍摄视频资料,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营造浓厚行动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行动的关注、支持,鼓励群众通过照相、摄像等方式记录对驾驶人、行人不礼让、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批评曝光。

综上所讲,交通安全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息息相关,只有大家都自觉了,交通问题就不存在所谓的问题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出行,请大家作为交通参与的一份子,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做文明的交通参与者。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