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滚动要闻>>正文
诗意中国丨晋祠流水如碧玉
2023年07月20日 17时37分   新华社

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千年古祠。

游客在晋祠游览(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风景(7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游客在晋祠游览(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游客在晋祠游览(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晋祠,留下众多诗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受好友元演之邀到访太原,并游览晋祠,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中描写晋祠宛若江南:“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麟莎草绿。”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道出了其中原委:“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晋祠三绝中的一绝就是难老泉,晋水也从这里发源,潺潺流水浸润着太原城。北宋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句“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也是指此,并州是太原古称。

晋祠难老泉(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客在晋祠难老泉旁的出水口拍照(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游客在晋祠难老泉旁的出水口处洗手(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晋祠风景(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风景(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小朋友在晋祠中观赏荷花(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晋祠中荷花盛开(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晋祠风景(7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晋祠三绝中的另一绝是周柏,这棵栽种于周代的古柏位于圣母殿一侧,已有3000余年历史,欧阳修也留下了“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


晋祠圣母殿旁树龄3000多年的周柏(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晋祠圣母殿和旁边的古柏(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三绝中的最后一绝是圣母殿宋代侍女像,40多尊彩绘泥塑神态自然、栩栩如生,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塑像(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晋祠有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建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始建于北宋的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宋代文人汪藻《题晋祠》诗中就有“圣母慈灵昭往古,高题崇号重来今”一句。

游客参观晋祠圣母殿(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晋祠圣母殿牌匾(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圣母殿的建筑构件(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晋祠圣母殿的建筑构件(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客参观晋祠圣母殿(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和始建于金代的献殿也同样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圣母殿和殿前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游客在晋祠圣母殿前观看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客参观晋祠献殿(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监制:鱼澜 柴海亮

编辑:徐金泉 鲍菲菲 施思思 马宁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