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的秋意,不只在庙宇的飞檐斗拱间流转,更在这罗家庄村的千树万树梢头,沉淀为一片片灼灼的、暖融融的柿红。那颜色,不是浅薄的鲜亮,是历经了风霜雨露后,从内里透出的、沉甸甸的金黄与赭红,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精华都吸纳、凝结于此。
晨光熹微,霜华初融。那满枝的柿子,像极了无数盏小小的灯笼,在清冽的空气里静静地燃着,不为照亮什么,只是自身那份圆满的、丰盈的光泽,便足以温暖这面山坡,慰藉这方充满希望的土地。树下,是老伯沉默的身影。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皴裂的树皮,仰头细数着那些“灯笼”。从他眼里看到的,不是文人笔下的田园诗,而是这一树树实实在在的收成,是油盐酱醋,是冬日的棉衣,是来年的种子。那根被岁月磨得油光水滑的扁担,此刻正歇在垄上,它挑起的,又哪里仅仅是两筐山柴、几篓柿子?一头挑着日月,一头挑着生计,它承载的是一家人的烟火光阴。
地头那畔,景象便不同了。一对年轻的夫妇,正手脚利落地采摘、分拣柿子。竹篮里,橙红的果实渐渐堆成小山。他们时而低语,声音轻得像风拂过枝梢,说的或许是今年柿子的成色,盘算着能卖个好价钱;或许是在憧憬,等这笔钱到手,该给娃添置些什么。他们额上有细密的汗珠,眉宇间有劳作后的倦色,但那份倦色底下,却藏不住一股子蓬勃向上的劲儿,一种属于明天的、清亮亮的盼头。
这景象,便是一幅最质朴也最深刻的生活图卷。一边是父辈的坚守,像这老柿树的根,深扎于泥土,承载着所有的风雨与重量,沉默里透着沧桑;一边是子辈的延续,像春日抽出的新枝,迎着光,带着笑,要将这甘甜的果实,递向更远的未来。一代人的容颜,会如秋叶般老去;一代人的脊背,也许会渐渐被岁月压弯。可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燃起的希望,永远新鲜,永远年轻。
策划:宫爱文 白雪萍
统筹:宫清华
文/图:焦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