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表演中的王珺和他的队员。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铿锵的锣鼓点,在代县枣林镇东柳属村,一群平均年龄34岁的男女脚踩十字步、手舞彩扇绸带扭起欢快的大秧歌。领头的是23岁的非遗秧歌项目县级传承人、山西省“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王珺,一位把传统民俗从乡村扭进抖音、扭上规模赛事的“00后”小伙子。
从“大头娃娃”到“非遗带头人”。王珺和秧歌的缘分,要从他的童年说起。“我4岁就会扭秧歌,后来划过旱船、演过大头娃娃,连高跷都敢爬,只是实在恐高才作罢。”儿时的耳濡目染,在王珺的心里埋下种子。2021年,他考入山西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到故乡,将课堂知识反哺家乡。
“农村最缺的不是热情,而是科学训练。”每遇寒暑假,王珺便背着音箱、带着卷尺回村,把村支部大院变成排练厅。针对一些农村中老年妇女队员腰腿力量弱、节奏感差的实际,他把《大秧歌》三步一窜,五步一颠的14个基本动作拆解成“每日10分钟”训练模块,用“摘花椒”“挑扁担”等生活化口令代替专业术语。半年下来,一支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非遗大秧歌表演队成立了。
从“田间舞台”到“规模级赛场”。2023年,这支队伍参加山西“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大赛”,凭借原创节目《唢呐声声秧歌情》斩获“山西省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此后,他们受邀在“东方甄选山西行”“忻州古城巡游”等50余场大型活动中亮相。累计现场观众超10万人次,抖音话题#搬花篮播放量突破124.9万次。
“以前跳舞图个乐,现在是带着全村人的荣誉跳。”如今,枣林镇已有200余名村民常态化参与非遗秧歌训练。王珺短视频账号粉丝达8.2万,成为当地文旅推介的“活招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王珺常说,非遗传承不是独角戏。他计划将非遗秧歌融入全民健身,面向各年龄段创编一套易学易练的健身操,让男女老少皆可随心而“扭”,共享健康与非遗之美。
“我想让大家知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我们随时能跳起来的新生活。”夕阳西下,王珺再次举起喇叭,“姐妹们,走起!”鼓点响起,彩绸翻飞,古老秧歌在黄土高原焕发新生。(卫波 严长江)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