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绣堂的绣娘们专注刺绣。记者冯晓磊摄
近日,走进偏关晋绣堂制作中心,在这个由县乡村振兴局扶持的就业帮扶车间内,58岁的郝果叶正凝神专注于绣绷之上。她指尖翻飞,一缕靛蓝丝线在素白棉布上轻旋慢绕,九曲黄河的壮阔渐次铺展,一幅“乾坤湾风景绣”跃然眼前。这门承载着晋北文脉的古老刺绣技艺,如今正化作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针银线”,在黄土高原上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华夏绣苑,百花竞放。偏关晋绣别开一格,以针法细腻、配色浓郁的鲜明特色自成风格。郝果叶的刺绣启蒙源于祖辈,然而时代变迁让这门手艺渐衰,“年轻人往外跑,老手艺快断了根。”更让她揪心的是,村里不少妇女因家庭牵绊难以外出务工,只能守着窑洞犯愁。“得把这门老手艺拾起来,既让它传下去,又让姐妹们挣上钱。”说起当初的念头,郝果叶仍觉得心头滚烫。
2019年,在偏关县政府的支持下,郝果叶办起了晋绣堂。从基础针法,到设计图案、把控品质,她手把手带徒传艺。马梁村的周雪琴是最早来学的一批人中的一个,家中有个聋哑儿子需要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初学时,粗糙的手指捏不住绣花针,如今靠刺绣月入近3000元,“比种地轻快,还能守着娃,这双手让她有了底气。”通过开展专业培训,郝果叶帮助300多名妇女学习传统手艺。晋绣堂成了她们“第二个家”,在这里,针尖挑起的不只是丝线,还有挺直的腰杆和亮堂的明天。
“非遗不是老古董,是活路。”郝果叶带领绣娘们在传统晋绣基础上大胆创新:实用品系列中,可水洗的刺绣口罩成了圈中“网红”;民俗文创系列中,高端双面纯手工刺绣的小葫芦仙是亮眼招牌,车挂、毛衣链等物件融合晋北民俗,一推出便被抢购一空;杂粮点绣画更显巧思,用偏关特产五色糜子、黑豆等,粘制出壮丽景观,“杂粮之都”的物产摇身变成了精致的艺术品……刺绣从闺阁技艺变成带动一方的富民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
2021年,“偏关针艺刺绣”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郝果叶成为非遗传承人。凭借这份坚守,她们的作品屡获殊荣:2019年,《五路送福》摘得“神工杯”银奖;2021年,《老牛湾风景绣》获省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三等奖。
如今,偏关县已构建起多层次非遗保护体系,拥有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9项。2023年投运的偏头关非遗旅游文创中心,集非遗展示、技艺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推动剪纸、石雕等多项非遗产品实现产业化。从晋绣堂到全县铺开的非遗致富网,偏关正以非遗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答卷”。(记者 常晓蓉)
(责任编辑:卢相汀)